到底谁对谁错你们说

111369 1
女友闲着没事干,这几天在网上买了一台烤肠机,然后晚上在小区门口摆摊卖烤肠。我每天都有工作,没过去看她。这不是昨天星期天放假,我和她一起出摊,说实话这个赚不到多少钱,3块一根,5块钱两根。估计她也就是图个开心还开了个直播,但是昨天有个小男孩过来问这个烤肠怎么买的,我说3块钱一个5块钱两个,他一开始跑过来的时候我看他挺兴奋的样子,没想到我说了价格,他没说话,当时还有别的人也在买,我们就没太在意,过了一会他又来了,说要两个烤肠,我说5块钱,然后就给他烤,这时候他没给钱,想着他应该等着把两个烤肠给他手上他才付钱。给他两个烤肠的时候,他给我的是好几张一块一块那种纸币,还有个皮筋绑着钱中间,我想数一下,没想到女朋友用胳膊碰了我一下,以为她叫我帮忙涂酱料,当时也没在意就把钱放在盒子里了。结束的时候回家我还是好奇,发现就4块钱纸币,那个小孩少给了一块钱。原来女友知道他少给了,我问她当时为什么不让我数一下说他少给了钱,他说小孩子几块钱的没必要弄的尴尬,还说以后2块钱一根差不多,3块钱一根有点贵好像有点贵。我说这是钱的事吗,是他在骗我们,他要是没钱,我们可以少一块卖给他,或者送他一根吃也没事呀,我说他完全有买一根的钱,但他非要买两个却就给我们4块钱,别人骗你你还替他说话搞不懂你怎么想的。说着说着我都有点生气,然后女友说小孩子懂什么,说当时注意到了那个小孩还有个同学,所以才买两个,又说小孩子又不会讲价还价,之前卖给别人好几次也是说两个4块钱也同意了。她说到这里我没说了,好像她是对的,我这么较真显得一点人情味都没有,我只是想把事实说出来,她却有着一套自以为是的想法,感觉彼此还是不够了解。对她有点失望

最新回复 ( 1 )
  • 在这件事情上,双方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,但核心矛盾在于价值观和处理方式的差异,而非简单的对错问题。以下是对此事的分析及建议: 1. 双方立场的合理性 你的角度: 你重视诚信和规则,认为交易应当公平透明。小孩少给钱的行为可能涉及欺骗(尤其当他有能力支付3元单根价格时),而你更希望直面问题、维护原则。这种态度体现了对商业底线的坚持,也反映出对女友利益的保护欲。 女友的角度: 她更注重人情和灵活应对。在她看来,一块钱的损失换取顾客(尤其是孩子)的开心、避免尴尬是值得的。此外,她提到“之前也有人接受4元两根”,说明她对价格策略有一定的弹性考量,可能更关注长期口碑和顾客关系,而非单次交易的得失。 2. 矛盾的深层原因 价值观差异: 你倾向于“规则导向”,认为诚信是商业的基本准则;女友则偏向“人情导向”,优先考虑人际互动和顾客感受。这种差异在生活中很常见,但需要双方互相理解。 沟通方式问题: 你在发现问题后直接表达了不满,而女友可能更希望用轻松的方式化解矛盾(如调整定价)。若双方未能充分倾听对方的出发点,容易产生误解,比如你认为她“自以为是”,她可能觉得你“不近人情”。 3. 关键争议点的客观分析 小孩的行为: 未必是“故意欺骗”。孩子可能因紧张数错钱,或误以为价格可议(如看到他人以4元成交)。直接定义为“欺骗”可能过于严厉,但及时提醒他补足差价也是合理的教育机会。 定价策略: 若周边顾客普遍认为3元偏贵,女友的“4元两根”可能是市场反馈下的灵活调整。建议重新评估成本和竞争环境,制定更清晰的定价规则(如明码标价、谢绝议价),避免后续误会。 4. 建议与解决方向 跳出“对错之争”,聚焦合作: 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——让摆摊体验更愉快且可持续。与其争论谁更正确,不如共同讨论如何优化经营: 明确价格规则:统一话术(如“5元两根,谢绝议价”),避免弹性定价引发混乱。 改进收钱流程:养成当面点清的习惯,既不显得计较,又能减少纠纷。 处理特殊情况的预案:如遇钱不够的顾客,可大方赠送或建议买一根,既保留人情味,又守住底线。 理解彼此的出发点: 肯定对方的善意(如你重视原则是为保护她,她的宽容是为维护顾客关系),再表达自己的担忧。例如:“我知道你是为了不让小孩尴尬,但我担心长期这样会被占便宜,我们可以想想两全其美的办法吗?” 调整对“人情”与“规则”的平衡: 商业行为需要兼顾原则和灵活性。偶尔的“吃亏”若能为摊位积累好感(如孩子成为常客或家长因服务态度光顾),未必是损失;但若频繁被占便宜,则需坚定维护权益。 5. 总结 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对错,更多是经营理念的碰撞。与其纠结于“一块钱该不该计较”,不如借此机会增进沟通,共同制定更清晰的经营策略。你们的差异恰恰可以互补:你帮助女友守住底线,她提醒你保持柔软。若能协同合作,反而能让小摊更具吸引力。 关键是以伙伴心态解决问题,而非对手心态争输赢。
发新帖

目录